2022学术活动

孟小峰教授出席CAAI云论坛•社会计算与宏观经济
12月23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主办,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承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协办的“ CAAI云论坛社会计算与宏观经济”的云论坛会议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到欧洲科学院院士、意大利费米科学院院长Luciano Pietronero与罗马大学高级研究员Angelica Sbardella先后进行了社会计算和宏观经济增长力方面的学术报告。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和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士大数据与网络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翼成教授参与讨论和点评。
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委员、浙江大学张子柯教授首先介绍了到场来宾和本次云论坛“社会计算与宏观经济”的主题,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主任孟小峰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发表致辞,感谢与会人员对本次论坛的付出和努力,并向参会专家介绍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如何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来建立新的方法体系,并用于解决当前社会计算和社会智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科学研究方向,同时高度认可本次论坛的学术水平。

孟小峰教授参与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学术沙龙
2022年12月12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承办的、主题为“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实践与理论思考”的“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学术沙龙”顺利举办。学术沙龙由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副主任黄匡时研究员主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抖音集团火山引擎生态合作总监刘和贵先生、北京云迹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负责人胡巧玲女士、浙江大学元宇宙产业与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赵瑜佩研究员、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教授先后做了虚拟数字人方面的学术报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齐佳音教授、南开大学锁利铭教授、浙江大学黄萃教授参与讨论与点评。
最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主任孟小峰教授对学术沙龙进行了总结。孟小峰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感谢,并从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虚拟数字人未来的技术挑战,思考社会计算在虚拟数字人领域会发挥怎样的重要作用。孟小峰教授认为,本次学术沙龙是研究虚拟数字人的一个良好开始,希望未来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的各位委员和会员能对虚拟数字人提出进一步的真知灼见,开展对国家有利的切实可行的研究工作。


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组织《数字社会的风险挑战与治理应对》专刊
由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组织的《数字社会的风险挑战与治理应对》专辑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讯2022年第9期顺利出版。
专委会主任孟小峰教授和副主任齐佳音教授为专辑撰写前言,从互联网出现至今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但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数字孪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数字世界的认识从Web1.0,发展到Web2.0,再到Web3.0……,对于数字社会的认识也从网络社会,发展到虚拟社会,再到依托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实现人们各类活动的平台和通行路径的数智社会。进入数智社会,迎接人类的不仅仅是更为便捷、更为丰富、更具创意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服务,同时也要未雨绸缪防范可能的新风险,需要提前布局与之配套的新规则、新管理、新监管和新治理,才能让数字社会在平衡发展与风险中实现高质量提升,本次专辑源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业委员会《数字社会的风险挑战与治理应对》战略研究报告(2022年8月12日于杭州发布),但在单独成文时,又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充。

第十一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CAAI系列AI白皮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2022年9月17日,第十一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CAAI系列AI白皮书发布会》于厦门顺利召开。本次发布会由CAAI副理事长王国胤教授、CAAI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主任苗夺谦教授、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主任孟小峰教授担任共同主席。会上共有七本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白皮书隆重发布,分别为《科技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机遇与挑战》《智能产品与产业》《粒计算与知识发现》《智能时代老年数字化生存与数字化学习》《多语种智能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与药物发现》。孟小峰教授代表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对《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机遇与挑战》白皮书进行了详细解读。
孟小峰教授认为,社会计算的发展先后历经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最终发展到面向智能社会的社会计算,这一过程中,数据、计算和社会三者开始相互作用。新时期社会计算的发展呈现多方法融合趋势,各种智能方法在海量数据的增强下,开始面对三社会形态下涌现的问题。为了实现社会计算的长足发展,我们需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的“社会优势”和“数据优势”,积极寻求学科范式转型。社会计算将在四个基础方法(空间、数据、智能、系统)的支撑下,向八个方向(四个构建+四个体系)发展。最后,为了促进社会计算的高速发展,孟小峰教授提出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找出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促成研究范式转变,树立交叉学科典范;加强社会计算人才培养;建立有仁、有信、有情的学术共同体。
《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机遇与挑战》这一白皮书的发布,不仅标志着社会计算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还代表着新一轮多学科融合发展同步进行。会上也提出了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在这种大环境下,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将继续致力于新材料的发掘、新问题的解决和新方法的探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范式转型的顺利进行,以社会计算为方法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科学工具,构建“社会计算试验场”,促进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的高效发展和长足进步。

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蝉联2022年度CAAI优秀专业委员会
2022年9月17日,2021年度CAAI优秀专业委员会奖牌颁发仪式在第十一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期间顺利进行,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业委员会与其他8个专委一起被评定为“2021年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专业委员会”。专委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孟小峰教授代表专委在现场领取了优秀专委奖牌。
在过去的2021年,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秉承“致力于创建有仁、有信、有情的学术共同体”的宗旨,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专委委员和会员的共同努力下,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专委工作亮点颇多:专委会员翻倍增长,拓展学会发展领域;紧密配合学会工作,高质量完成学会任务;发布前沿智库报告,引领社会计算发展;树立学科交叉典范,打造学会交流品牌;专委活动日益规范,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此次获评优秀专委,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对专委工作的极大肯定,也是对专委全体委员会员辛苦工作的极大认可,同时也对专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专委将以此次获评优秀专委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踔厉奋发,做出更好成绩,使专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党建小组成功举办“踔厉奋发迎接二十大主题党建活动”
为进一步促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增强专委凝聚力,提高专委委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党委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党建小组承办的特色党建活动于2022年9月7日举办,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并对在数字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发挥人工智能的领导作用,推动社会计算研究的新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次党建活动由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党建小组组长齐佳音教授主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赵春江院士和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委员等40余人参加。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主任孟小峰教授总结了本次的会议内容,对专委本次党建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发挥了党建凝聚力的优势,体现了以党建促专委发展的工作思路。同时孟小峰主任结合本次党建活动主题,谈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他指出在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建立新的方法体系,是当前社会计算和社会智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数字化驱动的社会转型中,社会计算研究应基于数据基础设施来完成去中心化的架构,将人工智能、空间计算和复杂科学方法融会贯通,进而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复杂科学为思想、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工具的社会智能体 系。专委将立足本土,独树一帜,发挥国家优势(社会优势和数据优势),争取形成中国社会计算学科体系!

《社会科学报》报道专委战略发展报告成果
近日,《社会科学报》对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战略报告《数字社会的风险挑战与治理应对》进行了报道,该报告主要包括数字社会重塑社会形态,数字社会催生新风险观,数字社会蕴涵风险挑战,数字社会亟需新理论与方法,创建智库型、引领型、合作型的学术共同体等内容,分别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研讨,形成了对数字社会的风险挑战与治理应对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主任孟小峰教授认为,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是社会领域的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包括人类及其居住环境、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以及社会治理等,是一场全方面、多维度、深层次、大范围的变革。

孟小峰教授受邀在BDSC2022上做题为《算法公平与公平计算》的报告
2022年8月11-13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浙江大学、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杭州一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集团、浙江有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 CAAI 第七届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学术会议(BDSC2022)在杭州市余杭温德姆花园酒店成功召开。开幕式上同时进行了《数字社会的风险挑战与治理应对》战略报告发布仪式,专委主任孟小峰教授、大会主席郁建兴教授、大会特邀报告专家吴飞教授、专委副主任齐佳音教授共同启动了战略报告发布按钮。本报告从数据、平台、算法和应用四个层面于数字社会的风险进行了梳理,并立足于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的交叉学科方向,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治理创新等方面对风险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该报告凝聚了专家组的共同努力,也展现出了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的众多专家学者在支撑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上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主任孟小峰教授首先展开了题为《算法公平与公平计算》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历史的角度揭示算法公平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从社会偏见、数据偏见、模型偏见三个维度认识算法公平,揭示其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在数字社会下公平计算(Fairness Computing)的解决框架和所面临的挑战问题。

孟小峰教授主持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工作会议
为进一步推动分会工作, 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于2022年8月6日晚20:00在武汉光谷潮漫凯瑞国际酒店以线上线下混合方式成功召开。
会议由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主席孟小峰教授主持。孟小峰主席首先说明了本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在线上线下执委进行简单的交流后,进行了执行委员的增选。经过自述和投票,来自北京大学的刘瑜教授等16名专家学者成为执委新委员。
SpatialDI 2022程序委员会主席关庆锋教授介绍了会议注册、论文录用等情况。江西财经大学廖国琼教授介绍了SpatialDI 2023会议的筹备情况,执委会就组织架构进行了讨论,特别设置了战略报告主席。通过线上线下执委举手表决,南京师范大学张雪英教授成功申办第五届中国空间数据智能学术会议SpatialDI 2024。烟台大学于自强教授申请承办2022年度战略研讨会,线上线下执委一致表示同意。执委会对战略研讨会主题进行了讨论,并将会期定于2022年11月5-6日。执委主席孟小峰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感谢各位执委对专委工作付出的辛苦努力,同时,对新增选执委提出了希望。
2022年8月7日,孟小峰主席和南方科技大学宋轩研究员代表分会,共同发布《国家空间数据智能年度发展报告》。该报告在2021年4月份启动,由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组织空间数据智能领域资深专家撰写而成,历经“首届中国空间数据智能战略研讨会”等多轮审阅、修改、打磨后最终成稿。《国家空间数据智能年度发展报告》凝聚了专家组的共同努力,是集体智慧的体现,也展现出了空间数据智能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在支撑国家空间数据智能发展战略上的责任担当。发展报告对空间数据智能的概念、发展趋势、核心技术以及应用场景做系统性阐述,对引领空间数据智能发展,支撑国家空间数据智能发展战略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计算领域首本论文集“Big Data and Social Computing” 正式出版
。2022年8月11-13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浙江大学、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杭州一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集团、浙江有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 CAAI 第七届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学术会议(BDSC2022)在杭州市余杭温德姆花园酒店成功召开。开幕式上同时进行了《数字社会的风险挑战与治理应对》战略报告发布仪式,专委主任孟小峰教授、大会主席郁建兴教授、大会特邀报告专家吴飞教授、专委副主任齐佳音教授共同启动了战略报告发布按钮。本报告从数据、平台、算法和应用四个层面于数字社会的风险进行了梳理,并立足于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的交叉学科方向,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治理创新等方面对风险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该报告凝聚了专家组的共同努力,也展现出了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的众多专家学者在支撑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上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主任孟小峰教授首先展开了题为《算法公平与公平计算》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历史的角度揭示算法公平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从社会偏见、数据偏见、模型偏见三个维度认识算法公平,揭示其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在数字社会下公平计算(Fairness Computing)的解决框架和所面临的挑战问题。

实验室组织参与第三届中国空间数据智能学术会议
2022年8月6日,孟小峰教授参加由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和ACM SIGMOD中国分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和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GPGIS)共同协办的第三届中国空间数据智能学术会议SpatialDI 2022,并在武汉光谷潮漫凯瑞国际酒店成功召开。
会议开始,本次大会主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庆锋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代表承办单位致辞,本地主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绍强教授致辞,由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孟小峰教授代表分会致辞,介绍了会议背景并感谢了承办单位在疫情期间做出的突出贡献。最后,程序委员会主席关庆锋教授介绍了会议组织和论文录用的基本情况。
本次会议中,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作题为《On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Era of IOT》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李建中教授作题为《计算资源受限的大数据计算方法》的大会特邀报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Michael Batty院士作题为《Complexity, Models and Digital Twins in Urban Planning》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孟小峰教授作题为《对数据隐私和数据治理的认识与思考》的大会特邀报告。
大会以6个技术论坛同步进行,内容涵盖北斗+时空大数据、空间智能与数字挛生、智能遥感处理与分析、时空数据管理与信息服务、时空物联网+、社会感知与城市计算。会议为收录的61篇论文设置了poster展示长廊,与会者可在会议期间进行讨论,增加了交流。

孟小峰教授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
为进一步推动分会工作, 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于2022年8月6日晚20:00在武汉光谷潮漫凯瑞国际酒店以线上线下混合方式成功召开。
会议由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主席孟小峰教授主持。孟小峰主席首先说明了本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在线上线下执委进行简单的交流后,进行了执行委员的增选。经过自述和投票,来自北京大学的刘瑜教授等16名专家学者成为执委新委员。
SpatialDI 2022程序委员会主席关庆锋教授介绍了会议注册、论文录用等情况。江西财经大学廖国琼教授介绍了SpatialDI 2023会议的筹备情况,执委会就组织架构进行了讨论,特别设置了战略报告主席。通过线上线下执委举手表决,南京师范大学张雪英教授成功申办第五届中国空间数据智能学术会议SpatialDI 2024。烟台大学于自强教授申请承办2022年度战略研讨会,线上线下执委一致表示同意。执委会对战略研讨会主题进行了讨论,并将会期定于2022年11月5-6日。执委主席孟小峰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感谢各位执委对专委工作付出的辛苦努力,同时,对新增选执委提出了希望。
2022年8月7日,孟小峰主席和南方科技大学宋轩研究员代表分会,共同发布《国家空间数据智能年度发展报告》。该报告在2021年4月份启动,由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组织空间数据智能领域资深专家撰写而成,历经“首届中国空间数据智能战略研讨会”等多轮审阅、修改、打磨后最终成稿。《国家空间数据智能年度发展报告》凝聚了专家组的共同努力,是集体智慧的体现,也展现出了空间数据智能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在支撑国家空间数据智能发展战略上的责任担当。发展报告对空间数据智能的概念、发展趋势、核心技术以及应用场景做系统性阐述,对引领空间数据智能发展,支撑国家空间数据智能发展战略起到重要作用。

孟小峰教授在《计算机科学》期刊组织“基于社会计算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专题”
“基于社会计算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专题”基于第六届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学术会议(BDSC2021)优秀论文,共组织12篇文章,主要通过数据科学、复杂建模与仿真等方法,来解决社会经济管理系统中的各类问题,涉及计算城市科学、计算安全、计算传播、计算心理、计算法学等,共同反应了以社会计算为基础的空间智能、数据智能和数据治理三个方面的前沿研究。孟小峰教授和余艳老师在专刊首篇即倡导在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发展社会计算与智能,提出基于我国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一套具有复杂适应性的社会智能体系。
专题分别围绕“社会计算与空间智能”、“社会计算与数据智能”和“数据治理与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开展,而如今在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推动下,社会计算在不断深化和开拓原有的研究范围,必然随着数字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转型。我们应紧跟社会计算的前沿方向,把握社会计算发展动态,抓住社会计算发展良机,让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真正作用于社会发展。

孟小峰教授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组织空间数据智能专题
2019年,我国自然资源部发布«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强调依托空间数据智能处理,加速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智慧城市建设旨在通过对城市大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管理、分析以及挖掘,以强大的算法模型和计算能力为国家、城市、区域治理中的各个应用场景提供智慧赋能,从而提高城市智能管理水平。空间数据智能作为城市计算的基础与核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随着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整体推进与日益成熟,以及国家十四五“数据要素化”重大战略和地方政府“智慧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布局实施,亟需探索并攻克“空间数据智能”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等多个层面存在的挑战与难题,通过空间数据智能处理打造新型智慧城市,从而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未来空间智能时代。为此,我们组织了空间数据智能这一专题。
本专题特邀空间数据智能领域的宋轩等5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了“空间数据智能:概念、技术与挑战”前瞻论文,对空间数据智能领域的重要议题进行阐述:分别介绍了空间数据智能的概念,空间数据智能领域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关键技术,以及空间数据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应用场景,并展望空间数据智能研究的发展。

WAMDM实验室论文入选《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高被引论文TOP3
2022年1月25日,WAMDM实验室在国内计算机领域顶级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上发表的综述论文“机器学习的隐私保护研究综述”(2020年57卷2期),经《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委会评定,入选2020年论文高被引TOP10(排名TOP3)。该论文由孟小峰教授和博士生刘俊旭合作完成。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同时也是CCF推荐A类中文期刊,刊登我国计算机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最新科研成果,刊登内容主要为综述、软件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形图象、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及计算机基础理论等相关领域。多年来,该刊一直被评为我国计算机类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是国务院学位办指定的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中文重要期刊”;已被多个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收录,如美国《工程索引》(EI)、日本《科学文献速报》、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在同类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该期刊对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领域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国计算机类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
机器学习的隐私问题是当前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子问题,除此之外还包括数据伦理、算法偏见等。人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真正信任技术,从而使人工智能长久地造福于人类。为此,2019年4月,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发布人工智能道德准则7项要求,内容包括隐私和数据管理(privacy and data governance),透明性(transparency),多样性非歧视和公平性(diversity,non-discrimination and fairness)等实现上述准则离不开对机器学习可解释性的探索。理论上,可解释使人们有能力验证模型是否与自身需求一致,能够提供决策结果的审计和溯源,保证了决策公平,从而为解决伦理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一些可解释性研究方法也可用作隐私保护算法设计的工具。但实现上,可解释的模型与其隐私保护之间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实现可解释的前提是保证数据和模型的正确性,但基于扰动的隐私保护方法往往会导致隐私模型与真实模型存在偏差;第二,模型的可解释性越好,意味着人们能够对模型了解得更透彻,这也为攻击者提供了更多实施隐私攻击的机会。
未来一方面要求研究人员合理设计隐私保护方法和可解释分析框架,另一方面还需建立数据透明治理体系,保证数据在采集、存储、共享和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同时结合适当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引导,此为解决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之关键。

孟小峰教授出席“新时期个人数据保护政策与技术”学术研讨会
2022年1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世纪互联链网智能计算机研究院协办的“新时期个人数据保护政策与技术”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洪学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小峰、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薛虹、世纪互联链网智能计算研究院院长马炬、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王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李洪涛、中央编办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域名业务部主任李秦峰、贸促会总会高级顾问王胜开等业界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强调指出,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以个人数据为中心的大数据时代将加速到来,其底层逻辑将更加要求数据的私密性、安全性、不可被利用和篡改性。本次会议倡议各界专家开放合作,发起个人大数据协作社群(Personal Data Community),形成围绕个人数据研究的开放合作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孟小峰教授则从技术发展角度,指出传统互联网体系结构在身份认证与数据权属的设计上存在先天不足,有必要在新时期数字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重新定义和设计数据基础设施。产业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目前个人数据保护领域的相关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问题,既不能无视个体的权益诉求强化平台的绝对优势,也不能作茧自缚错失大数据发展红利,让我们在世界新经济竞技场中错失良机。
与会专家分析,当国内外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和数据保护法律逐步完善时,如何实现大数据技术应用和个人数据保护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用新型数字技术将个人从面对平台经济的被动境地下解脱出来,将个人数据的活力充分释放并形成数据价值链,是通往安全的、具有广阔前景的数字经济必由之路。

Maintained by WAMDM Administrator() | Copyright © 2007-2017 WAMDM, All rights reserved |